影向标四大毒舌苦战《三块广告牌》
2018-03-05 13:19:22
  • 0
  • 0
  • 0

 来源:电影山海经

影向标

周末版 · 第一百三十二期

《三块广告牌》得分7.2分

1.桃桃林林10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去年最爱的影片之一,剧本非常出色,尤其是人物设定极用心,每个角色都很饱满。尤其是全片在黑色幽默的点缀下,呈现强大的无力感。最无奈的地方在于,你甚至无法真正释放愤怒,这也是影片最高明的地方。相比之前的作品,这部竟然拍得非常温柔,有点落寞和伤感,看完会被人的善良所打动。虽然剧情确实有天真的设定,但还是好爱这样的电影,会让你很享受这个故事。另外,几个演员都非常出色,女主和两个男配,写得好,演得更好。

2.胤祥10分

电影学者。

在威尼斯看的,当时就惊呼年度神作,预测至少5项奥斯卡提名最后收获7项。真是教科书一般的好剧本,破了不少套路,人物塑造十分生动。再加上导演控制力很强,不乏幽默感,也有不错的社会观察。对仇恨与愤怒的探讨颇有与当下社会状况的契合点。当时本片在威尼斯一骑绝尘领跑所有场刊,高出第二名整整1分,的确是种碾压性质的好(是的,范宁阿姨你们发错奖了)。这片不发10分,恐怕也没机会发10分了。国内能上映,简直是戊戌年排名前几的好消息。

3.悉尼卡通10分

影视剧编剧,影评人。

片子当然不完美,但剧本近乎完美,看着开放实则闭环的结构设计让人看的得一边体会着多股永恒正义交锋的心痛,一边为那满足强迫症而严丝合缝的规整倍感暗爽,久违的力量感。满分是态度,也是祝福,祝它在周一干掉那些个政治正确的妖艳碧池!

"没黑人、没基佬,"

"比毕格罗还爷们,"

"BP,你们敢给吗?"

4.闵思嘉9分

影评人。

影片在片刻也不停歇的残酷里,实则展现了深藏在极端暴力之后的柔软、共情与理解。当然也不只是身体暴力,是同时指向身体、性别、舆论、情感、家庭关系、种族、外貌(侏儒)等多面向的暴力。虽然是残酷的事实,却夹杂着幽默与自嘲,最后在开放与虚无中导向救赎的主题。或许这就是生活,就像开片就残破不堪的广告牌上的life一样,也就像结尾开向未知的车一样。

5.杨时旸9分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外行看热闹能看得很high,内行看门道也能看得惊叹。教科书般的剧本,超凡的演技,不只是女主,所有配角也都绝不逊色,真是表演的盛宴,只在前半程出现的伍迪·哈里森,表情阴鸷的泽利科·伊万内克,随便选出一个都可圈可点,而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不争不抢,安之若素完成自己的配额,合奏出了平衡的声部。影片里出现的那本《好人难寻》并不能完全概括这部电影的主题,它与那本书有相似的气质,但并没有只写暗与死亡,它写隔阂、写愚钝、写绝望、写爱与宽恕,写人心被生活淬炼之后的微妙变化。

6.子非鱼9分

编剧,独立影评人,知名媒体人,曾任时光网总编辑、新京报副总编辑等职。

曾经自由狂野的美国梦变成了脑满肠肥安逸油腻的小镇噩梦,一个女人带着三块广告牌重新出发,她其实不是一个母亲,她是这个时代急需出口的象征。这样的自省精神,正是好莱坞最伟大之处。

7.秦婉8分

凤凰电影策划。

每个人都一怒而起,暴烈如火,悍然决断,固执原则,即使事情已经一团浆糊,亦强悍到底。现代西部片的幽默和情绪便当如此。

8.西帕克8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马丁·麦克唐纳扎实的剧本所造就的大师之作。独辟蹊径般用幽默展现生活的无常与无解。结局则是在悲伤与虚无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9.风间隼8分

影评人。

当代美国小镇居然还能做出西部片乃至武侠片的神采来,不容易。一开头以为是个美国《秋菊打官司》,后面人物性格和故事走向都出乎意料,却又没有美剧的烂俗包袱感。都是靠人物性格驱动的故事,让人想起《赴汤蹈火》。只有女主和前夫的和解让人有点莫名其妙。

10.刘起8分

电影研究者,电影杂志编辑。

严格按照戏剧结构来构思的高度戏剧性的故事,几乎可以照搬到戏剧舞台上。全片是一个精心绘制的三角形——三个人物、三块广告牌、三封信、三场火、三场谈话,每一部分都平衡得恰到好处。有细致的社会观察和人性描摹,对于宏观的社会问题——种族冲突、同性恋、弱势群体,以及微观的个体生存困境——犯罪、离婚、疾病、失业。也有强烈的对抗与暴力,同时包含一种悲悯的黑色幽默。这些内容通过一种高度精心的叙事建构,带来一种形式的美感。

11.王昕8分

电影研究者。

开头极为沉稳,事后想起很drama的情节在层层推进里自然地抵达观众。影片展示了一种今天尤为难得的(尝试)相互理解,已经深度撕裂的美国及世界太需要这种叙事——在双方都进行了暴力宣泄后,“左”“右”同车前往不能被体制(法律)锁定的恶人。然而这里的恶人是不能明确的,影片叙事的悬而未决正是这个世界的困境与挣扎,能给予/期待的仅是一个晦暗未明但至关重要的希望。

12.郑秉泓8分

影评人,著有《台湾电影爱与死》。

这部令人振奋的美国乡土片最大的成就在于型塑出三个活生生的“好人”——誓言追凶的悲愤母亲、罹癌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警长、粗暴嚣张的警员,他们看似执拗偏执,实则脆弱无助,导演马丁·麦克唐纳最终并没有给予任何矫揉造作的温情或是强逼他们妥协,只是让这三个在不经意间干了坏事或者蓄意犯错的好人喘了好大一口气。而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残酷无情但又奇妙不已的现实。强力推荐这部电影!

13.陆支羽8分

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鲸鱼放映室”联合创始人,著有电影随笔集《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仿佛每个人都身处火宅,无可遁逃。2.帮甲虫翻身,与麋鹿对话,是全片最柔软的两场戏;科恩嫂的演技恰恰好在不拘泥方法派。3.整体不如预期震撼,但着实蓄力打破了好莱坞叙事常规,是个新范本。

14.黄文杰8分

高校教师。

一出典型的黑格尔悲剧,每个人都能引发观众的怜悯和同情,可是他们却在相互折磨撕咬。这是真正属于生活、面对生命本质的悲剧,没有谁活得兴高采烈,大家都无处可逃。在这个故事里,命案的真相不是不重要,只是生活的真相更重要。导演真是残忍又坚强。

15.刘宇清8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这是一部技巧完备、充满力量和个人情绪的电影,由于寒假回老家听了很多有关地痞乡村吏治的故事,所以对"草民"的抗争方式颇多同情。唯一不满意的是那位空降的黑人警察局长(按中国的语境应该叫派出所所长)的出场方式。当然,片中毫无忌讳的各种歧视和恐惧,比如,对古巴,对墨西哥,对赤色份子……值得深入甄别探讨。有话(能/不能)好好说?美国电影基本不会塑造"秋菊"、"李雪莲"这样的角色,这是中美(电影)差异中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16.大奇特8分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剧本和表演是强项。在点出“三块广告牌”的开局后,并没有去经营案件进展,而是深入角色心理和人物关系,陷入人性对立。故事不断插入偶然性与随机事件,令看似意料之中的发展,带来惊喜不断。在悲喜剧之间恰到平衡的发展,演员藉由角色的人性描述再去发挥出更多火花,表演值得激赏。

17.胡续冬8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马丁·麦克唐纳不走寻常路的“怪味胡豆”式编剧能力又一次blingbling了,同样blingbling的当然还有科恩嫂的炸裂演技,伍迪·哈里森和山姆·洛克威尔的角色表现力也很强大。但个人觉得这部片子整体控制还是略有瑕疵的,剧本和群体戏精绑架了马丁·麦克唐纳作为导演的综合把控力。

18.韩梦想7分

高校教师,香港电影爱好者。

剧作精巧,卡司强大,导演手法称得上细腻。但就是不喜欢,人物的部分,没有一个喜欢的,这种不喜欢在我这里已经超过了艺术审美的范畴,戏剧冲突太over,但是当你以为弦越崩越紧的时候,直接以大和解收场,我觉得有点两头不靠,也没偏执到底,又没温和递进……

19.妖灵妖7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白人最高执法者病入膏肓,必须通过自杀谢罪的方式拯救劳苦大众,所以愤怒到底带来了什么,也是整个美国甚至全球都需要刻意深思的问题。

20.时代映画社7分

媒体人,公众号“奇遇电影”联合创始人。

典范级上佳剧作无疑,处处反套路反类型又都基本能圆过来自成一格。凶手是谁在这个片子里不是那么重要,仇恨会塑造一个人,也盯着每一个人。看的过程不断想起去年那个掀起全民讨论的案子。

21.李宏宇6分

前《南方周末》文化版编辑。

故事提出的问题特别重要:人生在世,没来由地行了超级衰运损失超级严重,怎么办,该找谁,还活不活了?片子里两个唱对台的主角都是行同等级衰运的,他们的选择就不一样。但这个问题太大了,作者可能也没想好怎么回答,最后只好鸡汤一把算球。警长一封信登场还好,到第三封出来,可以说是令人崩溃——前边扣子系得一个个特别漂亮,特别不俗,解扣子解到一半,却掏出把剪刀咔嚓了。那就是前边玩儿大了,要还的。有种文体归类叫“读者知音故事会”,“读者(文摘)”这一路的根在美国,本片就是美国“读者体”的典范,正面、正确、正能量,满满的。年轻时候看看,暖心、励志、治愈等等;对老油条来说,则是远远不能满足。

22.开寅4分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电影学博士,电影理论学者。

《三块广告牌》属于这样一类“冲奥片”:他们一般都带着极度悲催的复杂性,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都撕心裂肺地不可调和,正常观众是非对错的判断都必须在此失灵——因为即使是坏蛋,他们看上去也是遭受到了如此的不幸宿命值得观众发自肺腑的同情,于是整个影片必须变成一个被放大的无解矛盾被踢给体制、政府、社会甚至是资本主义制度乃至银河宇宙,于是在虚无中大家都得到了绝望但宽慰的精神升华。

《三块广告牌》不但符合以上所有要求,还平添了最合乎规范的一点:这里面每个演员的表演,无论是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尔,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还是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都是如出一辙的纽约表演工作室风格,都是梅姨的师弟师妹:浮夸、紧张、程式化,看似情绪激荡实则都是规范训练后的编程技巧。它导致每个人都演技爆棚式地血脉喷张,但同时又面目可憎、油滑腻味。言语、动作和表情充斥了奔着影帝影后而去的王者演技,却独缺作为普通人的细腻真诚。

23.吴李冰4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从伍迪·哈里森自杀后的独白鸡汤信开始一路崩坏,本质上就是一部简单粗暴胡乱煽情发泄了事的电影。

24.把噗3分

影评人。

拍电影不是写小说。另外,和《水形物语》可以并称为“正义联盟”,一旦过头就不真诚了。

25.赛人3分

影评人。

政府的暴力和民众的暴躁,真乃互为因果的天作之合。依此,可以开一个各打五十大板的,没心没肺的玩笑,也可以落入宿命论的渊薮里去爱谁谁。可《三块广告牌》志不在此,它在陈述意气用事的无济于事之余,更要扯起爱可疏通、爱能拯救的大旗,那杯带吸管的橙汁大概是作者们最得意的旁证。它的说教意味,也跟片中那些没头脑和不高兴兼备的男女一样,相当的强硬。有人认为该片具有一些“真实开始晃动的瞬间”,我看到的却是一种因作者意志去干预叙事的停摆时刻。

若暴力不渲泄,会引发更大的暴力。这是影片的核心台词,它也通过开放式的结尾意欲否定这种论调。试着进一步理解这句台词,当暴力成为一种习惯,它只会让我们在恶性循环里徜徉,而难以上岸。于是,一出本应如多米诺骨牌般的以暴止暴,因爱的介入,就这么中止了连锁反应。

两起纵火案是否完全符合由人物的身份、性格引发的非如此不可的动机,暂且不论。两个坏脾气、缺心眼的纵火犯本可以心照不宣地踏上一条全新的暴力之旅,但其中的一位还是忍不住要不吐不快,这让他们的热血上涌开始动摇,也让整部影片的表达变得绵软。不然,真可以为此拍一个险象环生又笑料不断的续集。

整部影片经常在用一种强词夺理的方式进行妥协,它用莽撞软化了冲撞,用无能稀释掉了无情。

26.吴泽源1分

电影学硕士,电影杂志编辑,写作者。

影片的重心究竟是讲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故事,还是想颠覆类型成规?如果是前者,那么马丁·麦克唐纳在片中耍了太多小聪明;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不觉得一个年轻女孩的惨死,是可以拿来开玩笑的。我在电影中看不到几个真实自洽的人物,因为他们的每一次转变,都透着编剧自以为是的主观意志。这也是麦克唐纳和昆汀的区别:昆汀的电影也经常不符合常规逻辑,但昆汀从不把自己标榜成社会批判家。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