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故事】中国人的羊性和日本人的狼性
2015-03-05 10:20:39
  • 0
  • 0
  • 10

文/李光斗

绵羊低等而愚昧,当狼咬翻那只大羊的时候,立即引起周围几十只羊的惊慌,四处奔逃。但不一会儿,羊群就恢复平静,甚至有几只绵羊还傻乎乎战兢兢地跺着蹄子,凑到狼跟前去看狼吃羊,像是抗议又像是看热闹。那几只羊一声不吭地看着热闹,接着又有十几只羊跺着蹄子去围观。最后上百只绵羊,竟然把狼和血羊围城一个三米直径的密集圈子,前挤后拥,伸长脖子看个过瘾。那副嘴脸仿佛是说“狼咬你,关我什么事!”或者是说“你死了,我就死不了了”。羊群恐慌而幸灾乐祸,没有一只绵羊敢去顶狼。

陈阵浑身一机灵,愧愤难忍。这场景使他突然想起鲁迅笔下,一些中国愚昧民众伸长脖子,围观日本浪人砍杀中国人的场面,真是一模一样。难怪游牧民族把汉人看作羊。狼吃羊固然可恶,但是像绵羊家畜一样自私麻木怯懦的人群更可怕,更令人心灰心碎。

——《狼图腾》

作家关仁山讲过一个故事:日军侵华期间,有一次去河北滦县扫荡。他们把全村三百多人聚集起来让其挖一个大坑,村民们明知道日本人让自己挖这个大坑是用来埋自己的,然而竟都没有反抗,听从日本人指挥挖好了坑。然后三百多人被日本人枪杀,被日本人埋在了他们自己挖的坑里。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上海,也同样是在日军侵华期间,一位外国人的日记记录了1937年9月的一个星期三,他亲眼目睹了6000名中国难民在疏散过程中是如何被几名持枪日本兵吓得魂不附体、如待宰羔羊般任人宰割。这些例子跟《狼图腾》里描写狼吃绵羊的场景是多么的相似。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初见中国人,即令人感到较之日本人或西洋人,脸上总欠缺着一点什么。久而久之,看惯了,便觉得这样已经尽够,并不缺少东西;倒是看得西洋人之流的脸上,多余着一点什么。这多余着的东西,他就给它一个不大高妙的名目:兽性。中国人的脸上没有这个……这兽性的不见于中国人的脸上,是本来没有的呢,还是现在已经消除。如果是后来消除的,那么,是渐渐净尽而只剩了人性的呢,还是不过渐渐成了驯顺。”鲁迅的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兽性之于中国人,是本来就没有呢还是后来才没有的,日本人就真的充满狼性么?



《狼图腾》里把民族分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同的民族又会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游牧民族下的狼性,是一种强悍的民族性格,农耕民族下的羊性,是一种温顺柔弱的民族性格。在民族性格里,中国人是否就如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那样慢慢变成了羊,而日本人却变成了到处残杀、嗜血成性的狼?


先看一下日本。从所处地理位置上来讲,日本属于岛国,虽然也种水稻,但由于近海,日本民族自古就以航海打鱼、海上游猎、海上贸易为生,而且还以倭寇海盗闻名于世,日本人可以说是海上的游牧民族。对于这个海上游牧民族的性格特点,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有较为透彻的分析。在书中,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是这样评价的: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从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民族的性格分析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日本民族性格的两面性,而且还能嗅到那股浓浓的狼性味道。鲁思•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命名他的书,也有其深刻含义,恬淡静美的“菊”象征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象征武士道文化。菊与刀,不仅很好地表现出了日本民族性格的两面性,也表现出了日本的狼性来源——武士道文化。


武士道文化是日本人狼性性格的写照。武士道文化可以总结为八个字:义、勇、仁、礼、诚、名、忠、克。最开始,武士道是以推崇善良为本性的,但后来由于崇尚武力的原因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正是由于这次畸变,让日本民族更加变得“狼性十足”。

日本人凶残,不论是对外还是对内上。对外,从古代开始,日本人就经常掠夺韩朝及东南亚,对中国的侵略更是罄竹难书。日本人的侵略,所过之处,寸草不生,不论老幼、不论男女、不论是否该杀,一律杀光。其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让人不禁想问:还有人性么?对内,武士道中有一个终结仪式:剖腹。剖腹是日本最具特色的自杀方式。打了败仗要剖腹谢罪,未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也要剖腹谢罪,也因此,日本军人的自杀比例在各国之中常据高位。二战的时候,有一艘日本军舰中弹,即将下沉,军舰上的日军并没有惊慌失措选择逃生,而是站好队,与军舰一起沉没海底。当年日本对中国宣布战败后,在中国的日本军人互相残杀,军官屠杀士兵,妇女杀死亲生儿女,那画面,简直让人目瞪口呆。这些跟狼捕猎猎物和对自己同类的做法如出一辙。


日本人忠诚、团结拼搏,注重合作。武士道文化让日本人对天皇是绝对的忠诚。日本很善于向强国学习,古代中国是强国,所以古代日本也一直是中国队学生,其文字、建筑、饮食、服饰、医疗都是从中国学习得来,后来中国衰落,而西方崛起,日本转脸便向西方学习,进行维新改革,很快成为东亚强国。待自己实力强盛后,又立即翻脸不认师。这些与狼又是多么的相像。

再看看中国,与日本相比中国可就温和多了。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大部分地区靠近内陆,不少地方以平原为主,这种环境比较适合发展种植业,所以,中国从古代开始就主要以农耕民族为主。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也正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而来。农耕文明让中国成为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同时,其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如温和性、柔弱性等。


日本的游牧民族性格催生了武士道文化,中国的农耕民族性格则催生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他提倡恢复古法和下对上绝对的服从,反对标新立异。

美国作家史密斯在其著作《中国人的性格》里对中国人的性格做了总结:保全面子、节俭持家、勤劳刻苦、讲究礼貌、漠视时间、漠视精确、易于误解、拐弯抹角、顺而不从、思绪含混、不紧不慢、轻视外族、 缺乏公心、因循守旧、随遇而安、顽强生存、能忍且忍、知足常乐、孝悌为先、仁爱之心、缺乏同情、社会风波、株连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诚信、多元信仰。这26个性格特点,可以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对比日本人好战的性格特点,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更多表现的是温和、忍让。如果顽强生存还能表现出一点斗志的话,那么能忍且忍,知足常乐这些性格特点跟羊的温顺听话、知足又相去几何?


在这些性格特点的影响下,中国人做事不仅讲究仁,而且提倡以德服人。当年郑和下西洋,带给东南亚人的都是友善还有大批的中国珍宝,向别人宣传中国的伟大富饶,让别人诚服,后来的张骞出使西域也是如此。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战争中“不能杀害敌国的非战斗人员和平民”便成为重要军纪。《尚书:费誓》里,记载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到封地齐国去就任,遇到了当时徐国之戎不服而发生的叛乱,伯禽率军讨伐,在宣布军纪时就明确了“不许抢劫平民财物,不许骚扰杀害平民”的纪律。武王伐纣,在牧野的誓师动员大会上,就强调了不许杀害投降的人和平民的军纪。《尚书:仲虺之诰》里,记载成汤放逐了夏桀,而不是将他杀掉了事。刘邦在打败了秦国,拿下了秦都咸阳后,首先做的就是与当地人民约法三章: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温和的性格固然容易让人赢得好感,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温和的性格却不一定是好事。同样的,强悍的性格虽然能增强民族抵抗力,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强悍的民族性格也不一定是好事。中国人的温和性格一度让自己失去国土,割地赔款,人民不是被杀戮,就是被贩卖。日本人的好战性格虽然让自己强大,在让不少地方生灵涂炭的同时,自己最后也自食其果,广岛的原子弹让日本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狼性和羊性,历来备受争议,从统治阶层来讲,当然喜欢羊性,但从强国之道讲,还是推崇狼性。狼性和羊性,不同人、不同时期有不同需要。这其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就如《狼图腾》中所说的,没有狼性,智慧和文化无以附丽。

草原狼没了,但狼的勇猛、忍耐、团结、听从指挥、统一行动、永不屈服、绝不投降等“狼性”都却成为人类学习崇拜的目标。作为在草原生态链中仅次于人的物种,狼是骄傲且不可驯化的,因为这些“狼性”,让牧民的对狼生敬畏之情,视其为心中的“图腾”,这也是蒙古草原和谐共存的基础。所以草原人掏狼、打狼但不愿意灭绝狼,因为牧民知道狼是制约草原生态链的非常重要的一环。狼是草原牧民敬畏的对手。这一分敬畏之心,也保护了人的生存环境。


《狼图腾》是一曲挽歌。通过叹为观止的蒙古美景,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深深呼唤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缅怀逝去的狼的意志和尊严,人的善良和敬畏。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狼图腾”: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心有狼性,身土不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